在好多的古装清代喜里面,会发觉那些高官或者皇帝的拇指总带者一只大大东西。其实那只大大的东西叫扳指。扳指儿的威武气息经过汉文化的驯化,在几代帝王之后,又走上秦汉时期的轨道,归于精巧文雅。将此风气推向顶峰的,便是那以好大喜功而著称、在古在今都“出镜率”极高的高宗乾隆爷。而笔者生活在农村地方,在大街上会偶尔见到一些老者都会带上扳指的。 乾隆时期,扳指儿已经彻底洗尽风尘,成为贵族手中辗转把玩的爱物。此时的扳指儿无论是在质料还是在做工上,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:玉石、翡翠、玛瑙、珊瑚、水晶、金、银、象牙、瓷、珐琅…… 再饰以花草、山水、人物、诗词…… 极尽奢华的扳指儿承受不起拉弓张弦时的力量,退去了护具的实用性,乾隆爷的御用之物更是如此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郭福祥说得好:“御用就不是实用,御用品乃是用来赏玩。”见乾隆皇帝对扳指儿如此痴迷,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员纷纷将扳指儿进贡宫廷。在清廷档案中,常有臣下一次进贡几十枚甚至数百枚扳指儿的记录。据《内务府奏底档》载,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春,乾隆巡游山东,沿途有蒙古王、巡抚官员,各处盐政、织造等陆续“恭进”财物。九江关监督全德“恭进”掐丝珐琅扳指儿20个;广东总督李侍尧“恭进”子儿皮钉花扳指50个、象牙扳指50个等等。 皇帝也喜欢将玉扳指儿赏赐给宠臣,获得赏赐者为炫耀帝宠,则往往喜滋儿滋儿地将扳指整天戴在手上,举起来让人欣赏。乾隆、嘉庆以后,扳指儿已失去了它原来的功用,完全蜕变为装饰品。八旗弟子已不习武,荒废了骑射,不思进取,沉溺享乐。八旗弟子就这样,将曾帮助他们祖先打天下的扳指儿整天举在手上,优哉游哉地逛窑子、下馆子、听戏文、遛鸟儿…… 北京的茶馆是靠八旗子弟泡出来的,北京的戏园是靠八旗子弟捧出来的,但他们最终被自己所享受的文化给葬送了——他们成了文化的牺牲品。这种文化不仅削弱了他们的武力,更磨损了他们的志气,为京师一地民风的弱化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注脚。 据老一辈儿的人说,曾经在北京故宫看到一枚奇特的乾隆御用玉套鹿角扳指儿。外面用鹿角制成,镂空雕刻;里面则是一圈儿玉胆,也是镂空雕刻。工艺之高,无论当时或现在,是没有几个匠人敢接这种活儿的。工匠的高超技艺,以及创作设计师傅的匠心独运足以表明扳指的含义。扳指儿,这一骑射文明的产物,在中原传统文化的熏染下走上了迂回曲折的发展道路,徘徊在威武与文雅之间、实用与把玩之间。扳指的演变轨迹,在不经意间记录了一个民族文化被“驯化”的过程,及其在这个过程中的无奈与反抗。